走进天堂治安中枢时间:7月23日19∶30-21∶50 地点:杭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
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 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 摄

夜晚的杭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比白天更热闹,报警电话铃声此起彼伏。“望江门派出所,富春江路三桥下有人要去救助站,请派人去一下。”“太平门直街景和苑12幢楼下,保安发现两名醉酒者。”…… 从下午5点30分起,民警杨波一直接着电话,来电内容大多是打架斗殴、群众救助和咨询,每一通电话他都要用最短的时间记录,并处理好。值班组长顾刚毅告诉记者:“目前,每天的报警电话在3300-3500个左右,平均每位民警接电话近400个,是2000年指挥中心刚成立时的3倍。” 虽然不用日晒雨淋,可接警员的心理压力普遍很大。该指挥中心既是杭州市治安、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指挥调度中心,同时也是杭州市金融系统的报警中心和公安系统的信息中心。这要求接警员对每一个报警电话迅速、准确地作出判断,并指令到基层的处警单位,容不得任何闪失。同时,他们要对每一阶段频繁发生的警情,做好信息通报和预警工作。晚上8点35分,顾刚毅接到了萧山公安分局的通报,“又有一名打工者被钱塘江潮水冲走,尸体还在打捞,看来有必要对‘民工溺水钱塘江’类似事件做一个总结了。”
晚上9点19分,一个水管漏水的求助电话打进来,民警忙着联系社区干部。处理求助已成为指挥中心民警工作的一大部分,因此每个接警员心里都装着一本服务电话“黄页”,不用翻阅就能背出汽车维修、煤气公司、动物园、公交车问询等所有可能涉及救助的电话号码。顾刚毅说,绝不能因为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,就将群众的求助置之不理。 110接到骚扰电话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。从晚上7点45分到8点16分,民警朱军共处理报警电话11个,其中打架的2个,邻里纠纷的1个,其余的都是求助、误报和骚扰。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市民,从13岁开始就打110,打了整整5年,每通电话都有不同的理由。对这样的骚扰,接警员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作出准确判断,“到后来只要此人一开口,我们能戳穿他”。 顾刚毅告诉记者,凌晨三四点钟是民警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,连续不断地接听类似的电话,会让他们变得烦躁不安。一旦有人喉咙响了,顾刚毅就马上把他叫过来,抽支烟,聊一聊,“保持饱满的情绪,耐心地倾听,有技巧地诱导,冷静地处理,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110指挥中心民警,才能守护夜里的平安。”
|